發布時間:2006-08-16 點擊:4363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8777人參與)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后悔。主要原因集中于“沒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學費太高,得不償失”等三個方面。(8月14日《中國青年報》)
從“害怕考上大學”,到“新讀書無用論”,再到“上大學后悔論”,近年來大學一直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批判的聲音不斷。誠然,目前大學中存在學費高昂、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育質量下降、畢業生就業緊張等等一系列問題,本身亟需改革。但是,如果把批判的矛頭僅僅指向于此,則很容易遮蔽審視深層問題的視線。其實,在“上大學后悔論”的背后,隱藏著太多的矛盾。
一是大學與市場的矛盾。現在回望上世紀末那場轟轟烈烈的高校市場化改革,其核心就是擴招下收費體制市場化,而專業設置、課程調整并沒有真正與市場接軌。大量畢業生不得不放棄專業改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專業同質化導致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而課程設置的古板滯后,往往使畢業生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錯位。不能在所學專業中就業而被迫轉行,加之高昂的學費支出,確實會產生“上大學后悔”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大學并沒有形成一個既引領社會又與市場結合的現實出口,以及自身的固守性膨脹。
二是社會用人制度的混亂。目前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之下,往往從降低人力成本來擴大利潤空間,所以,面對大學生的較高薪酬期望會認為很不值得。而大型企業尤其是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其進入門檻往往攙雜了太多人情、代際、金錢、權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到民營單位幾乎相當于普通勞動力,進入大型單位又不如有一個好爸爸、好關系,當吸納畢業生的大量渠道出現畸變,知識含量不再舉足輕重,大學的華麗外衣就會逐漸黯淡無光。
三是社會觀念處于一個矛盾的過渡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已經成為官方的現實認定;而另一方面,民間尤其是農村以及貧困地區依然將大學視為鯉魚躍龍門的捷徑。從大眾化起點出發的政策,與民眾的精英化訴求形成了直接矛盾。與西方國家民眾按需選擇教育不同,我們則是先選擇了教育,再論是否有市場需求,這就勢必阻遏著大眾化理念的民間形成。而高昂的學費也注定使大眾化僅止于數字體現,不可能成為民間心理自覺。精英型訴求面對大眾化現實政策,強烈落差令人“后悔”。
不解決好這些矛盾,一味指責大學淪落沒有意義。畢竟,現在的大學已非孤立于世的象牙塔。值得指出的是,“上大學后悔論”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當大學成為社會的雞肋,不只有損于社會進步,還將成為社會的悲哀符號。
2006年08月16日 00:01:02 新華網
電話:010-88696211 0571-89003010 傳真:010-88696422 020-62619355 Email:info@rencaitong.com